探訪日期:2016.12.06
現在才補遊記,實在是拖了很久,有來武漢玩的朋友,一定要走訪「湖北省博物館」
證件帶著<台胞證>,可以免費入園參觀。
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物件實在太多了,本篇就先針對曾侯乙展做介紹。
1978年在湖北隨縣(今隨州市)城郊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,
墓主人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。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餘件,
其數量之大,種類之多,價值之高,保存之好,轟動海內外。
曾侯乙編鐘:
鐘架長748釐米,高265釐米。
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,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,
最大鐘通高152.3釐米,重203.6公斤。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,
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,可以旋宮轉調。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,
能演奏五聲、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。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。
一定要先來買曾侯乙編鐘的表演門票,RMB:30元,非常值得一聽。
東周曾侯乙銅尊盤
此展品為東周(戰國早期)文物。
尊高30.1釐米,重9公斤;盤高23.5釐米,重19.2公斤。
這套酒器由銅尊、銅盤組成,銅尊裝酒,銅盤盛冰,可以起到冰鎮的作用。
尊口、尊頸裝飾、盤口和摳手均采用失蠟法鑄造,做成鏤空紋飾,
全器工藝繁復,設計精巧,是戰國時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。
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。
東周銅尊缶
此展品為東周(戰國早期)文物。
通高126釐米,腹徑100釐米,重327.5公斤。
此器可儲存800公斤的酒,龐大的器身需分範鑄造,再鑄接為一體。
曾侯乙墓共出土2件銅尊缶,置於北室,與兵器、車馬器為伍,
也許在2400多年前的戰場上,它們裝滿了為將士們准備的慶功酒。
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。
東周銅鑒缶
此展品為東周(戰國早期)文物。
鑒高61.5釐米,邊長62.8與63.4釐米;
尊缶高51.8釐米,口對邊長23.8釐米,底對邊長21.8釐米;
鑒缶總重168.8公斤;過濾器通高88.5釐米,杆長70.8釐米。
這是一套大型酒具。在盛水的“鑒”內裝上盛酒的“缶”,
鑒與缶之間可以放置冰塊,堪稱最早的“冰箱”。
鑒底設有3個拴鉤,套住缶底的榫眼,可使缶固定在鑒中。
構思之巧妙,在同時代器物中亦屬罕見。
大銅匜鼎
水器,為匜、鼎的合體,此器過去從未見過。
銅聯禁大壺
是一套禮器,出土時雙壺放在銅禁上。
禁,是用來放置酒器的器皿。
周人為了吸取商代亡國的教訓而取名「禁」,有禁止酗酒的意思。
銅禁以四隻昂首張口的小獸為足,
其玲瓏的形象與體積碩大的禁面和銅壺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東周銅蓋豆
此展品為東周(戰國早期)文物。通高26.4釐米,口徑20.6釐米。
“豆”是一種用來盛放肉醬、腌菜等調味品的食器,漢字“豆”的形狀來源於此。
這件銅蓋豆形似高腳盤,以綠松石鑲嵌成聯鳳紋、鳥首龍紋,
通體采用嵌錯法,是典型的戰國青銅裝飾工藝。
東周鑄鑲紅銅紋飾盥缶
此展品為東周(戰國早期)文物。通高35.9釐米,重36.5公斤。
盥缶是盥洗用的儲水器,這件盥缶的表面鑲嵌有紅銅花紋,花紋采用鑄鑲法,
是預先鑄好再嵌入範內,澆鑄器體時即可連成一體,既牢固又美觀。
這種制作工藝是鑄銅技藝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。
長柄銅斗
貴族行盥洗之禮時的舀水工具,出於中室兩件盥缶之上。
曾侯乙之走戈
矛狀銅車軎
加裝在戰車軸端的車軎上,行進時可殺傷近車之敵。
四節龍鳳玉佩
璧
曾侯乙墓出土璧共67件。
璧在周代是六瑞<璧、琮、圭、璋、璜、琥>之首,用為禮器,以禮蒼天。
按周禮,天子、諸侯禮享天子均用一尺二寸的大璧。
此外,璧也可用於裝飾物和佩帶之用。
獸面紋玉琮
素漆耳杯
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
食器,盛放腌菜、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。
漆木器案几
整木透雕漆木禁,出土於曾侯乙墓。
木禁通高52、面長寬均55、底座長寬均41.8釐米。
它由整塊厚木雕鑿而成,禁面陰刻雲紋加朱繪,
四角浮雕龍紋,四腿雕成獸形,可見制作非常考究。
“禁”,也算是桌子的始祖。
彩漆云紋木几
出土於曾侯乙墓,長66.6釐米,寬21.3釐米,通高51.3釐米,
乃三塊木板榫接而成,豎立的兩塊板頂端內卷。
全身以黑漆為地,朱繪花紋。
漆木器案
浮雕獸面紋漆木案,出土於曾侯乙墓。
木案長137.5釐米,寬度約52.5釐米,高度約45釐米左右。
浮雕獸面紋,案腿為鳥形。全身以黑漆為地,朱繪花紋,彰顯華貴奢侈。
光一個曾侯乙展就花了weiwei超久的時間,
本人真的很愛看這些古文物耶不知道為什麼…
整理這些照片跟分類也是很花頭腦!
大家不覺得這些古文物真的很厲害嗎?
可以保存到現在其實真的是很用心,
而且老實說,湖北省博物館是真的很用心在管理這些文物,
包括環境啊等等,這裡是weiwei待在中國這麼多年第一次看到公共場所最乾淨的一次!
真的不誇張!哈哈哈~武漢有這麼一個博物館大家有機會真的來要走一趟!
保證不讓你失望的,有機會weiwei還要去第二次。